非计划二次手术 ,也称非计划再次手术(UnplannedReoperation)、非计划重返手术室、非预期再手术等。“非二”的概念,源于上世纪90年代。原本是相对于计划内二次手术所提出的。国内外对“非二”比较统一的认识是:由于原手术的直接或间接并发症导致的二次手术。然而在实际统计过程中这样的定义却比较模糊。
 
    关于“非计划”的鉴定方法、“非计划”的范围划分尚存在分歧。如:是否为一次住院病人;是否包括非手术部位的、间接的并发症;是否计算操作类“手术”等。国内医院在质量管理上对“非二”的筛选主要有三个衡量要素:(1)再次手术是否因术后并发症导致,如:术后活动性出血、切口感染等;(2)再次手术是否因医疗差错或失误,如:导管断裂、异物停留等;(3)是否因辅助检查误差如:冰冻切片结果与病理报告误差等,符合任何一条定义者为非计划二次手术。
    采用“非二”的概念,对手术质量进行质量控制比如“再次入院率”等其他重返类指标,有着明显的优势。故已被国外比如:美国等国家建议作为“筛选工具”用于质量安全、医疗伤害和医疗事故鉴定相关指标,它还作为美国国家外科质量改进计划成果的衡量标准而被监测。提示“非二率”与围手术期医疗质量的相关性。作为质控指标,相对于其他潜在的、广泛存在的质量指标(如伤口感染),非计划再手术是相对固定和相对离散事件,它的数据相对容易跟踪和管理,而“非计划”概念,是一个相对限制和谨慎的指向性事件。暗示医疗质量控制专家、医疗管理人员:它的原因大多是医务管理不当,手术技术缺陷,对病人疾病本身估计不足以及手术外因素等。其中手术技术问题占主要部分。因此,控制“非二率”比较其他重返类指标有较为明确的针对性和指导性。
    医学统计学发现:“非二”具有明显高于其他手术的风险,增加了患者的痛苦、增加平均住院日和医疗费用,并极有可能导致患者死亡。站在患者角度,降低“非二率”,充分体现了患者至上的医疗服务理念。站在管理者角度,“非二率”增加了医疗系统负担。降低了患者满意度、医师自信心等。而实践证明:医院、科室在控制“非二率”的过程中需要全面提升手术、病案、查房、检验、术前讨论、用药等多方面围手术期管理。因此,通过“非二”控制,对于医院医疗质量的持续、全面改进应该有重要帮助。